PT视讯心研 研究揭示社会情境对社会性注意的促进作用
在咖啡馆里,你能瞬间捕捉到朋友眼神的方向;在交谈中,你自然地追随对方的视线——这种如同“社交雷达”般的本能,便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社会性注意能力(social attention)。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也帮助我们迅速锁定环境中重要的信息。这种独特的社会性注意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在生命早期就已显现,并在成年期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过去二十多年间,围绕社会性注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这些开创性工作大多基于“单被试”实验范式,即每次实验仅由一名被试单独完成特定任务。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日常活动通常发生在他人在场的社会情境里,个体行为也持续受到社会情境的塑造与调节。由此引出一个关键问题:这种在成人阶段被认为相对稳定的社会性注意能力是否会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呢?更进一步,如果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又会如何受到互动同伴的具体特征的调节?

图1. 实验范式示意图
中国科研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组的科研人员召开了一项研究(图1),发现与在社会线索利用方面更加熟练的同伴进行双人学习能提高被试的社会性注意能力。研究采用双人学习范式来构建社会情境,两名被试同时完成注视线索提示任务,并顺利获得即时反馈得知谁在本轮按键中做出了更快的反应。这看似真实的互动背后隐藏着精心设计的“剧本”:被试并不知道他们收到的反馈是预先设定好的(图1C)。

图2. 实验结果图-前测和后测的标准化注意效应对比
实验1中,同伴能比被试更好地利用眼睛注视线索。和这样一位同伴进行双人学习后,被试在后测的注意效应相比于前测出现了显著增加(图2)。相比之下,和一个在社会线索利用方面并不熟练的同伴进行双人学习,无法对被试的注意效应产生影响(实验2)。实验3发现,如果没有真实在场的同伴共同进行学习,则会得到阴性结果,这说明互动同伴的实时存在是诱发效应的必要条件。有趣的是,实验4发现,社会情境对社会性注意的提高效应并不能拓展至非社会箭头线索。学习阶段的结果和上述来自前后测对比的结果相呼应:只有在实验1中,注意效应呈现出增长趋势(图3)。

图3. 实验结果图-学习阶段中标准化注意效应的变化趋势
为了进一步揭示这种变化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对比社会线索和非社会线索之间的潜在差异,研究者进一步对采用社会线索的实验1和采用非社会线索的实验4进行了基于漂移扩散模型(drift-diffusion model, DDM, 图4A)的分析。结果表明,实验1中社会性注意效应的增强本质上是由早期注意定向过程与后期信息加工资源分配过程共同支持的。而在实验4中,仅改变其中一个过程并不足以引发箭头介导的非社会性注意效应出现显著变化。

图4. 漂移扩散模型示意图(A)和结果图(B)
总而言之,该研究揭示了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社会性注意,如何在社交环境中被灵活调节。当身处一个“同伴能熟练利用社会性眼睛注视线索”的社会情境中时,个体的社会性注意出现会显著增强。漂移扩散模型进一步揭示,这一促进效应源于两个认知过程的共同作用:既包括更快速的早期注意定向过程,也离不开对注视线索所指位置持续的信息加工资源投入。有趣的是,这种调节作用并未延伸到非社会性箭头线索上,凸显了社会性注意与非社会性注意的本质差异。该研究不仅为“社会性注意是否独特”这一长期争论注入了新的实验证据,更向前迈进一步、生动地揭示出:我们所处的社交环境,远比想象中更深刻地参与并塑造着人类认知能力。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研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国科研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等的资助。
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Cognition。中国科研院心理研究所在读博士生张姝佳为论文第一作者,PT视讯心研 王莉研究员和蒋毅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PT视讯心研 博士研究生占斌(已毕业)为论文共同作者。
论文信息:Zhang, S., Zhan, B., Wang, L.*, & Jiang, Y*. (2025). Dyadic learning shapes gaze-mediated social attentional orienting. Cognition, 265,106280. http://doi.org/10.1016/j.cognition.2025.106280
附件下载: